Alectoris chukar  石鸡 Alectoris chukar

审核专家:屈延华、贾陈喜、宋刚、郑雪星

物种概述

异名:\

俗名:朵拉鸡(北名),嘎嘎鸡、红腿鸡、尕拉鸡(青海)、崖鸡、麻鸡、呱呱鸡(宁夏),别称美国鹧鸪

石鸡,巴基斯坦国鸟,作为种子的传播者,能够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其营养价值高,常作为经济作物饲养。故其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无危,但目前我国已出台相应政策禁止以食用为目的进行该鸟类的饲养。

体长:27-37厘米

身高:\

体重:440-580克

寿命:\

食性:食性广以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叶、根状茎和嫩芽为食,也食用昆虫

繁殖:石鸡繁殖期在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开始发情此时天刚亮即可听见石鸡“嘎嘎”的叫声。石鸡巢筑于草丛或灌木丛中的石堆处也有营巢于悬崖基部、山边石板下或山和沟谷间的灌木丛与草丛中。巢穴简陋、隐蔽主要借助地面的凹坑垫以枯草。每窝产卵7~20枚5月初开始产卵1天1枚雌鸟产完卵后常不声不响地从山沟里飞出转到雄鸟附近然后与雄鸟相对“嘎嘎”地叫个不停。卵棕白色,缀以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重 19∙6(19~20)g大小为39∙5(38∙6~ 40∙5)mm×30∙6(30∙3~31∙0)mm(5枚卵均值)。雌鸟

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更不见于森林地带;集群期选择坡度小、低 海拔、东向的山坡栖息; 配对期选择坡度30—60°、海拔居中的栖息地,选择的栖息地范围较宽;产卵期多见于坡度小、地面环境异质性小、海拔高的农田和山坡栖息;育雏期选择植物丛密度低、坡度小、海拔高的山坡和农田栖息; 繁殖后期选择植物丛密度低、低海拔、东向的山坡和沟底栖息

分布:遍布欧亚大陆,在中国东自江苏云台山,北自新疆、南至陕西洋县都有分布; 国外见于欧洲东部,中亚、帕米尔高原, 喜马拉雅山,俄罗斯和中东等地

旗舰物种遴选

濒危性: 分——极危与濒危CR&EN(10)/易危VU(5)/近危NT(2)

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石鸡等45种野生动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确需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论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特有性: 分——区域特有(10)/国家特(5)

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在中国东自江苏云台山;北自新疆、南至陕西洋县;都有分布; 国外见于欧洲东部,中亚、帕米尔高原, 喜马拉雅山,俄罗斯和中东等地

稀有性: 分——种群数量极少,分布狭窄(10)/数量极少,分布较广(5)/数量较多,分布狭窄(2)

2004年估计全球物种数量为2,000,000只。 在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488,000-1,680,000对,相当于975,000-3,370,000个成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生态功能: 分——伞护种(10)/关键种(5)

石鸡作为种子的传播者,能够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

公众关注程度: 分——高(10)/中(5)/低(2)

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且抗逆性高,易饲养,常作为经济作物培育;雄鸟常于清晨或黄昏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处引颈高声鸣叫发出类似于“ga gala‚ga-la”或“ga ga ga ga ga‚gala‚ga‚ga-la”的叫声响亮粗厉快速且重复,故当地群众称为“嘎嘎鸡”。我国新疆阿克苏拜城县维吾尔族还将斗石鸡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斗石鸡承载着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维吾尔族民俗节日、宗教习俗中必不可少

社会经济价值: 分——文化或经济价值高(10)/中(5)/低(2)

石鸡还是巴基斯坦国鸟。作为经济物种,石鸡养殖技术成熟。其抗病能力强,耐高温,抗严寒,生长速度快,体格大且其肉味鲜美,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具有药用功效,还具有观赏和狩猎价值,经济价值大,养殖效益高。由于容易养殖,肉蛋口味鲜美作为多国的经济物种养殖。对于石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繁育、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方面。也有学者将研究关注点集中于石鸡生境,石鸡保护,石鸡种群遗传学以及组织细胞学等方面

外形特征

石鸡,主要分布于中亚地区,喜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中型雉类,体长约27-37厘米,体重约440-580克。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且抗逆性高,易饲养,常作为经济作物培育。石鸡头顶至后颈红褐色,额部较灰,头顶两侧亦沾浅灰色,眼上眉纹白色沾棕。有一宽的黑带从额基开始经过眼到后枕,然后沿颈侧而下,横跨下喉,形成一个围绕喉部的完整黑圈;眼先、两颊和喉皮黄白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随亚种而不同;耳羽栗褐色,后颈两侧灰橄榄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红色,并延至内侧肩羽和胸侧;外侧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蓝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榄色;外侧尾羽栗棕色,翅上羽和内侧飞羽与上背相似,初级飞羽浅黑褐色,羽轴浅棕色,外翈近末端处有棕色条纹或皮黄白色羽缘;外侧次级飞羽外翈近末端处亦有一浅棕色宽缘;三级飞羽外翈略带肉桂色。颏黑色,下颌后端两侧各具一簇黑羽;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浅棕色;尾下覆羽亦为深棕色;两胁浅棕色或皮黄色,具10多条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

生态习性

留鸟。日行性,喜成对或成群活动于开阔山区、高原、草原及干旱草地,遇惊后常快速奔跑躲避,亦能迅速有力地飞翔,但飞行距离较短

生长繁殖

鸡繁殖期在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开始发情此时天刚亮即可听见石鸡“嘎嘎”的叫声。石鸡巢筑于草丛或灌木丛中的石堆处也有营巢于悬崖基部、山边石板下或山和沟谷间的灌木丛与草丛中。巢穴简陋、隐蔽主要借助地面的凹坑垫以枯草。每窝产卵7~20枚5月初开始产卵1天1枚雌鸟产完卵后常不声不响地从山沟里飞出转到雄鸟附近然后与雄鸟相对“嘎嘎”地叫个不停。卵棕白色,缀以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重 19∙6(19~20)g大小为39∙5(38∙6~ 40∙5)mm×30∙6(30∙3~31∙0)mm(5枚卵均值)。雌鸟承

地理分布

遍布欧亚大陆,在中国东自江苏云台山,北自新疆、南至陕西洋县都有分布; 国外见于欧洲东部,中亚、帕米尔高原, 喜马拉雅山,俄罗斯和中东等地

生存状态

天敌苍鹰、金雕、猎隼常残害孵化中的雌鸟;喜鹊常毁掉石鸡巢内的卵;艾虎、黄鼬、石貂常偷袭过夜的鸟

参考资料

[1] 郭文场,丁向清,刘佳贺,于子阳.石鸡的遗传资源、驯养、繁殖和食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3, 16(01):6-11.

[2] 刘雪君, 刘筱蕾, 叶亚琼, 戈婷婷, 赵海全, 张晖. 石鸡十二指肠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观察[j].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42(06):67-70.

[3] Christensen, G. C. (2020). Chukar (Alectoris chukar),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A. F. Poole and F. B. Gill, Editor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chukar.01

[4] 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9-41.

[4] 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9-41.

[5] 段文科, 张正旺. 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7. 238-289.

[6] 赵欣如. 中国鸟类图鉴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40-177.

[7] 刘阳, 陈水华.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54-79.

[8]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上卷非雀形目)

[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35-340.

[9]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8. Alectoris chuka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e.T22678691A131903319.

[10] Cheng TH.Galliformes [j]. Fauna Sinaica, Series Vertebrate, Aves, 1978(4).

[11] 杨友桃, 敬凯. 河西走廊西部的脊椎动物区系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 1991(03):109-119.

[12] RANDI E. A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 Phylogeny of the Alectoris Partridges

[J/OL].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1996, 6(2): 214-227.

[13] Madge S, McGowan PJK, Kirwan GM.Pheasants, Partridges and Grouse: A Guide to the Pheasants, Partridges, Quails, Grouse, Guineafowl, Buttonquails, and Sandgrouse of the World

[M].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02.

[14] Zheng GM.A Checklist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15] Vaurie C. The Birds of the Palearctic Fauna: Non-Passeriformes

[M].London: H.F.& G. Witherby, 1965.

[16]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

[2020-9-3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06/content_5549490.htm

[17] 刘拂晓. 美国鹧鸪的饲养管理[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8, 11(10):10.

[18] 侯月凤. 美国鹧鸪的饲养技术[j]. 福建农业, 2004 ( 10) : 25.

[19] 倪诗婷, 蔡倩仪, 潘柱昊, 叶亚琼, 戈婷婷, 赵海全, 张晖. 石鸡盲肠嗜银细胞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j]. 经济动物学报, 2021, 25(04):238-241.

[20] 王雪. 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斗石鸡调查研究

[D].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科学数据
图书 文献 采集记录 图片 种质资源